一对小镇做题家夫妇,都是靠智商和勤奋考上了985高校,毕业后两人所处的行业都算不错,所以在30岁结婚时,靠自己努力在北京买了价值400万的房。他们的努力和幸运让大多数人羡慕,标准的成功北漂族。
40岁时他们还清了房贷,但这时孩子已经5岁,到了考虑上学问题的时候了。结合自己的艰难奋斗历程,一致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着手置换海淀学区房,单价15万,总价1500万。此时他们夫妻俩年税后收入大概一百万,除去花销后,年存80万问题不大。由此大概估算下,还清置换房的差价,及贷款利息,大概只需要15年。在55岁就能还清贷款,还有比这更好的给孩子的礼物吗?自己受过的苦绝不能让孩子再受一遍,于是准备马上动手。
这时他们的朋友老王知道了,劝他们再考虑下。老王比他们年龄大很多,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件事上和他们的决策完全相同。老王也曾让孩子上了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但孩子上学后发现自己家庭是班里最穷的,更没有其他孩子家庭的底蕴,于是性格越来越自闭,内心越来越懦弱,最终大学毕业时只上了北京本地的三本。毕业后在在某小公司当文员,月工资只有4000元。
而老王夫妻俩,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买学区房后两人省吃俭用,老王基本上不参加所有的聚会,即使好朋友聚会也基本从来不买单,朋友们知道情况也不让他买单。他们也对双方的父母较少尽赡养义务,因为老人都知道他们压力大,还想着能不能帮衬他们一点。亲戚联系的就更少了,因为联系起来就避免不了走动,亲戚上门了总得招待,这会增加不少开支。
老王认为他此生心态最低落的时候是孩子考上大学时,付出了这么多,自己的大半生基本上只围绕这么一件事,结果比出身农村的他更差。他常想,自己的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没有尽对父辈的义务、隔断了所有的社会关系、放弃了所有的爱好的享受,但最终孩子的一生可能还不如自己。
每对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限的,所以总想给孩子最好的,进而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人生。但结果却常常不如意,问题出在那了?下面粗略讨论下对孩子投入的方法问题。首先申明下,给孩子投资,不是投资孩子,所以不能用孩子最终的成就来评判自己对孩子的投入是否成功。
和考大学有关的两点
1、上最好的学校和孩子能考上最好的大学是弱相关的
我自己相信,好的高中之所以升学率高,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高,是因为他们在高中时收到的生源更好,而不是因为所在的学校好。与之相关的,我相信作为个人,每个人上好大学的概率都是回归的,即外部环境导致的优势并不是很大。这一结论排除了不用看高考分就能上好大学,和明显低于平均水品的学校这两类极端。
2、父母是学霸和孩子学习好没有必然关系
我相信智商不遗传,都是随机的,但大多数人都在平均水平。由此,即使父母都是学霸,孩子不见得智商比其他人好,但可能受的家庭教育比其他人好。
给孩子投资的途径
说起给孩子投资,所有人都首先会想到投资学区房,其次是报辅导班,条件再好就加上假期游学,这似乎已经成了标准模式。但似乎很少有人想到给孩子的投资重点放在孩子大学毕业后,而非大学教育之前。
以上面的1500万学区房为例,如果将两套房的差价1100万用来投资股票,假如可以持续每年跑赢沪深300指数10%,即自己收益是沪深300指数+10%,且20年后沪深300指数翻一番,那么到时自己大概会有1亿元。这时孩子25岁,自己可以每年给孩子200万元,而这只需要存银行的利息就足够了,根本用不着动用1亿元的本金。当然连续跑赢沪深指数10%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将条件改成5%,似乎可能性大多了,即使这样,20年后也将有大概4500万,每年仅利息也可以给孩子100万。
不要说每年给孩子100万或200万,只需要每年给孩子20万,那么他们都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从而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如果投资于学区房,那么大概率孩子只能考上普通一本,极小概率考上排名前十的高校,同时也有不小的概率考最差的高校。无论上那种高校,目前看大学毕业后有百万年薪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而大多数的清北毕业生工作多年后依然拿不到百万年薪;虽然学霸在创业成功的概率上可能比普通人高,但并非所有的学霸都能走上创业路,工薪依然占据了大部分。
那么,为什么父母不愿意将买学区房的钱用来理财,从而给孩子积累物质财富?
我想原因可能有二,父母对自己的投资能力完全没有信心,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潜力充满幻想。
自己当年那么差的条件都考上了重点大学,为什么孩子有这么好的条件还考不上好大学?简单的将学习条件和考试结果划等号,从而自己做了最简单的选择后,将压力全部给孩子,这可能是很多父母的逻辑。逻辑链简单,所以粗糙,容错率很低,但自己又认识不到这种逻辑的漏洞所在,因此在孩子没有考上好大学后就特别失望。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面临无数的选择,而考大学只是一个比较重要选择的结果,并非人生的终极选择。甚至可以说大学只是人生的真正起点,那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来说大学可能比说幼儿园和小学更贴切。
误将给孩子投资,当作投资孩子,所以就容易用回报率的思维考虑“成败”。但作为父母,投资的初衷都是想让孩子以后过上更好的人生,而不是为了孩子考上好大学来回报自己。如果以孩子的幸福,而不是以他们能考上的大学来衡量给孩子的投资,结果可能会大不同。这种思维下也更容易接受我上面举例的买股票等,等孩子工作了每年补贴给他们一定数量的钱,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能够释放他们的本心;而不是被生活所束缚着。
现在很多家长不让孩子上幼儿园,甚至不上小学低年级,而是带着孩子四处游学,让孩子从小就打开眼界和思维,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对孩子投资方法。
我个人觉得,期望孩子超越自己,最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在思维广度上超越自己,且越早越好,这样好让他们自己能尽早的做好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如果仅给孩子提供了考好大学一条可选的道路,那风险就可能很大,因为孩子的智商是随机的,如果智商比较平庸,那么考上好大学的可能性就很小。且在这种模式下,孩子大概里将重复自己小镇做题家的人生,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
我个人觉得,人应该追求丰富的一生,而不是富足的一生。父母如果给孩子规划的太清晰,路铺的太好,那么孩子大概率只能走这一条路。但受限于认知和眼光,很多父母给孩子选的路并不是孩子认为最好的路;由此,他们的人生可能并不快乐。
为什么不在给孩子投资的时候,多考虑下怎么把选择权给他们呢?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6F
举家之力进顶级校区,这样的投资可能适得其反,感觉心理不是异常强大的人去做凤尾的话可能会受不住。
B1
@ 老麦 我也这么认为,但很多人都想削减脑袋往贵圈挤,哪怕去了就是给别人端茶递水的。
5F
只看了开头,有1500万现金,已经在起跑线上坐上了火箭。只要不折腾,星际火箭最多变成航天飞机,一般人都是轿车,巴菲特除外。之前也有研究985的孩子考上985的概率和普通人差不多甚至还低点。
有个段子,有的人一年花几十万培养孩子,最后孩子一年挣几万,还是托关系。
B1
@ acevs 现在人才过剩,工作赚不回教育投资的人会越来越多,因这种投资心态失衡的家长也会越来越多。
4F
说到底,所谓的投资,就是给孩子自己认知里最好的东西。
B1
@ 雨帆 你这个总结很好,孩子全程参与到他的命运决策中来,这是很重要的。
3F
其实吧投资学区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想当看重投资圈子,如你开头说那样,我也是投资北京学区的,价格还是你说的几倍,北京前三的学区,为了儿子能上这学,规划了很多年。这学区只能能折腾下来,其实已经不是考学的目的了,那里面的圈子远比成绩值钱,只要进去了成绩都不会太差。学区依然是可以投,尤其顶级学区,能投的都不是一般孩子,父母更不是一般了,孩子一旦能融入,以后即使成绩不出众有那么个圈子发展也不会太差,像我呢,两个孩子以后出来大概率也是要做生意的,不会去上班。现在女儿不上学,除了目前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外,主要还是这边的孩子圈子、家长圈子太低了,不会带来太多积极的影响,从学知识角度两大人随便教教就差不多了。另外,我认为大学还是要考的,虽然不强求考很好的大学,一般211至少得考个吧,不然学习这么简单的事这要求都达不到,说能力好素质好,有点说不过去。
B1
@ XIGE 你投资学区房时财力比较雄厚,学区房只是给孩子投资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种选择我也是赞同的。我说的故事和其他类似的故事都是举全家之力投资一套学区房,结果去了发现很多学生暑假要去英国游学等,去一次就十几万,平均下来每天一万,这种活动一直不参加,孩子心态上就掉队了。
孩子大学肯定要考,就像你说的目标起码应该是211,大学不仅学技能,也开拓思维,也是一种人生体验,不能把目标定在只谈恋爱的大学。
如果财力有限,只能选择一种给孩子,学区房是不是最好的选择,这是我思考的问题。
B2
@ 水拍石 嗯嗯,举一家之力搞,经济跟不上确实圈子很难融入,有可能真的会适得其反。
2F
投资千万买学区房,想都不敢想,主要也是没那经济实力。还是赞成理财,积累财富。
B1
@ 80后 千万学区房绝大多数人不敢想,有这经济实力改变生活的可选途径就有很多。
1F
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一直觉得当年爸妈花了好多钱给我读书不如买十套老破小等拆迁,现在早就财务自由了“上你妈的”班。
B1
@ S 看来你父母经济实力非一般的强劲,感觉你收入也很好,离“自由”或许一步之遥,想躺随时能躺。
B2
@ 水拍石 实力强劲现在子女还在蹲班?
不开玩笑,当年无锡城区老破小5万一套。读书倒是花了几十万。
B3
@ S 这不是望子成龙吗?我觉得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种想法,觉得考个好大学就是出人头地,而有钱也改不了土气。到现在了依然有很多家长这么想,买了学区房后菜和水果都舍不得买。
B4
@ 水拍石 还不如自己教,就是累一点。就当打第二份工了,给娃打工。
B5
@ S 自己教没有这能耐,初中的课本已经辅导不动了,只能尽量给予物质和精神支持,让他过的快乐一些。如果能有一些积累,让他工作后能够按自己期望的样子去生活,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