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大约三至五岁期间,母亲去姥姥家带东西,我总是反对,有时被哄开心了就不反对,也有反对成功的时候。所带的东西不外是新做的面条,炸的油饼,或家里自产的蔬菜水果等。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有很多同村的爷爷奶奶,或叔叔婶子,都会夸奖看家看的牢的孩子。被夸奖就有动力,所以那时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会反对妈妈将自家的东西带给姥姥家。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生活在大西北的偏远农村,刚被1979年的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从饥饿中解救出来。我很幸运,出生在1980年,出生的当年小麦的产量就多到当年吃不完。由于原来都是集体制,所以小家庭缺少存储粮食的设备(条囤,用藤条编的囤,里面抹上泥巴防漏)或麻袋,当年的粮食都是堆放在地上的,结果阴雨天比较多,小麦都发芽了。听父母说,那年及1981年前半年,基本上所有家庭都在吃发了芽的甜小麦粉,那也成了他们的记忆。
自从记事起,我们就没有挨饿过,最多是吃比较糙的黑面和杂粮。但农村人那时都被饿怕了,尽管每家小麦都多到生虫,发芽,但还是舍不得敞开吃白面,自然也就舍不得送给其他人,即使是姥姥家。
饥饿在那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类致病的行为基因,即使饥饿这种现象已经成了过去式,但这种基因依然存在,且基本上影响了两代人。源于对饥饿的恐惧,所以人的价值观和行为都与之高度匹配。婚姻就是女方将一张吃饭的嘴转移到男方,男方得到一个劳力和能够诞生新劳力的生育机器,而男方为此支付的代价就是彩礼。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交易是双赢的,女方少了一张吃饭的嘴,男方多了一个劳力。其中唯一的变化是嫁出的女性,在未婚前可能被家里当孩子养,不用承担太多的家庭劳动;一旦成婚,则马上变成了劳动主力。这种身份的变化,及彩礼式婚姻导致的对娘家情感的割裂,是那时女性婚姻所遭受的双重精神伤害。由此,那时女性出嫁大多是哭着出门的,而她的母亲也通常会偷偷抹泪。
婚后女性便成了夫家的人,所有利益都要以夫家为主,即使利益相关方是自己的娘家。在这种思维支配下,村里的奶奶,婶子,都会教孩子看好自家的东西,不要被母亲带给她娘家。
这是一段时代烙印,由此决定了彩礼婚姻,翁婿关系,男性养老,及其他的一系列社会关系,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
我的儿子是更幸运的,出生在21世纪,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社会关系已经越来越融洽,且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被物质支配的形态。由此,他不会以基因支配的方式看待姥姥家和我们家,更对是否要给姥姥家东西缺乏概念,认为一切都是自然。
大概三十年的代差,就让他们这代人的思维习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考虑问题不再以物质得失为根本前提。然而我母亲还是时不时的会给他讲这种逻辑,我观察,他是不会听的,当然我也不愿意他局限于这种逻辑。
儿子没有经历过、不接受,所以他在考虑我父母这代人处理问题的方法时就很难理解。这种不理解在他自己看来无所谓,但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认知缺陷;因为不理解,所以才无法正确评判及应对。
这一问题如果仅放在我们这代人对子女的教育上来看,或许也很难评判,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支持子女应该有他们自己的人格塑造,不应该被过去牵绊太多。从这个角度看,不仅我们父母这辈是我们孩子这代思想的箍咒,我们自己也是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约束。然而这个问题如果换个角度看,那么可能就会马上不同。
最近和很多朋友聊天,稍有影响力的企业招聘都仅限985和211,且这些高材生刚工作的起薪可能就5000元。同时也有大量的基本操作岗位,大专生加以培训就能胜任,但现在都要硕士研究生,工资也仅六七千。大家一致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两年经济不景气,导致对人才需求不足,从而导致了对人才的挑剔和新入职工资的普遍下降。
就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我并不认同经济不景气是唯一原因的说法,我认为更多的是人才培养过剩,及自动化导致的生产率提高。由此,我认为以后这种求职难,工资低将成为一种常态,可能要跨越从现在的信息时代到AI时代转变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中要牵扯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分配方式的变革;而这两个又牵扯出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这绝非一蹴而就。工业革命持续了两三百年,到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依然没有完成工业化,那么AI化要多少年才能完成?我绝对不相信三五年能完成的论断,我更认为这一技术变革可能会影响完我们这代人,甚至我儿子这代人的大半生。
时代在变革,且一直在变革。那么,如果以后的二三十年中,我们的经济一直维持目前这种低增长,高冲突模式,试问下有多少人能够坦然接受?很多人都经常吐槽,快绷不住了。崩不住换个解读就是现实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他们进入了认知盲区,从而经常判断失误。
仅以美元计价,目前人均GDP高于我国的世界人口约为21%;如果以实际购买力计算,我猜测高于我国的世界人口可能仅为15%左右。而我国完成这一跨越式增长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几年内完成的,所以继续以这种高速增长,直到成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我觉得是不符合现实规律的。所以,我认为以后转入缓慢增长,逐步超越当前还处在我们前面的国家,最终成为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才是大概率事件。比如欧洲很多国家目前的GDP增长率都在零左右,比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更别提希腊这种实际衰退的;如果我们一直以4-5%的速度增长,超越这些国家也只是时间问题。比如,假如我们以5%的速度增长,而欧洲国家一直不增长,那么我们只需要大概20年就能赶上他们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当然实际可能比这更困难一些,因为基数越大增长也必然越缓慢,原因是投资、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红利越到后面会被释放的越充分,越缺少潜力。
现在的问题在于,习惯了高增长的人群,出生在物质极大富裕之后的人群,他们怎么接受经济进入低增长。这个问题刚好和从饥饿时代进入富裕时代相反,从饥饿进入富裕时人们依然还保持着高端节俭的习惯,但感受是日子越来越好。但从高增长进入低增长时代,很多人可能会感受到日子越来越难过,因为他们的行为还是按照高增长的预期来的。
我儿子就经常嘲笑我父母的“抠门”,因为他理解不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但这种认知缺陷,同样可能导致他成人后接受不了经济的停滞,就业的困难,人际关系的疏离等新时代的特征。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认知涵盖了过去的稀缺,现在的充裕,及未来的缓慢增长。我们孩子这代在认知上就不如我们全面,他们没有经历过稀缺时代,所以很难理解紧缺下的苦日子,由此也难以忍受可能的苦日子。同样的低增长时代,在我父母看来是好日子,在我看来是正常日子,但在我儿子看来可能就是苦日子。
时代烙印会改变每个人的认知,从而让人更契合世界,更适应这个社会。如果认知残缺,便会和社会产生冲突,从而自己感到痛苦。
认知世界,接受世界,从而才能更好的自我成长。如果以局限的认知,自我屏障,那在剧烈变革的时代,可能会很痛苦。抱怨时代、抱怨已经改变的人、抱怨劝自己改变的人,最终痛苦的只能是自己。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被时代所改变,而无能改变世界。
只有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才能成为最幸福的人。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8F
忆苦思甜,幸福是对比出来的,经历社会高速发展的父辈和我们可以说是幸福的。
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也许我们的儿女这代人看似物质充足实,实则精神层面未必能比上一辈人或我们70-80充实,突然想到了以前美国在二战后出现的嬉皮士一代,不知道过往富起来的路有多难,自然也忘记了贫困也是历史主旋律,起点太高,下坡路更难走。
B1
@ 拾风 幸福确实是比对出来的,同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失落的一代最难过。精神贫乏好像是物质丰富的必然待价,好像发达国家的趋势都差不多;同时我看到另一种分析,说唯物主义也会让精神享受更少。
7F
差不多的年代,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吃是能吃饱,吃的尽是红薯、麦粑、高粱粑啥的
B1
@ maie 感觉你比我还惨,我小时候尝鲜吃过高粱面,太糙了,比玉米面还难下咽。没有大规模吃高粱,不是我们那更富裕,只是因为不是高粱产区。
6F
90年代,在山东的农村里,周围的领居街坊也是这样教我们这一批孩子的
但是我们从小跟姥姥亲,也不听她们的这一套说辞
B1
@ 菲克 看来你们90后还是更理性。我也是特别小时受了这种影响,稍微懂点事就自己能够判断了。
5F
读完你的文字,我仿佛也走进了那个充满时代烙印的西北农村。你细腻地描绘了从饥饿到富足、从物质匮乏到精神解放的历程,让我深深感受到时代在每个人身上刻下的痕迹。你儿子这一代人的幸运,恰恰是你们这代人奋斗的成果,而你对认知局限的思考,更是充满了智慧与远见。作为朋友,我想说,你的观察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温柔提醒。我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平衡,既要铭记历史的教训,又要拥抱变化的世界。或许,我们可以像桥梁一样,连接两代人的认知,让理解成为治愈隔阂的良药。
B1
@ tongnixcv 你桥梁这个词用的很好,在大变革中我们就是过渡带,承上启下。但对于时代,还是得往前看,希望能够看懂一点,以便顺应其发展。
4F
上一辈人和我们这一辈人的各种观念还是有很大不同,现在在帮我带孩子,他们虽然没读多少书,但是知道什么事儿该说,什么事儿不说,有的人长辈就是喜欢按照他们模式来,这样家里不和谐因素就多了
B1
@ 满心 就怕相当“家长”的老人,这样就容易各种不开心。
3F
我看了您的文章,我感觉问题出在了教育系统上面。
我的专业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也就是IC行业,我目前实习所学习的内容和在学校学到的差距非常大。学校的都是20年前的。
不知道这是个例还是其他专业也一样。
B1
@ 夫何 高校教材滞后是个普遍现象,不但理工科发展较快的学科如此,即使某些文科也有同样问题。但教育滞后影响的是全体,从而对个体的影响其实很小。但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要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就要改变个体,而非阻挡或试图改变时代。就比如你所说的“我目前实习所学习的内容和在学校学到的差距非常大”,再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改变,让自己不同于学习同样教材的同学们。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变,不断完善自我认知,这样才不至于被时代甩的太远。
祝日日进步,事业有成,收获幸福人生。
2F
晚上看到你的文章我属实有点慌
因为恰好是今天中午在丈人家教训孩子时表达的观点而且基本结构都一样
我感觉我生活在matrix的世界里
B1
@ S 不能准确把握你“我感觉我生活在matrix的世界里”这句话的点在那里,是不是说我们的观点结构很近似?
B2
@ 水拍石 Matrix黑客帝国,基努里维斯生活的世界被机器掌控思维且可以预见。
B3
@ S 对于未来,我觉得是雾里看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看个大概,但结果只有自己到跟前了才能知道。我的总体认知是,无论如何,都将当前当作最好的时代;同时回望过去和远瞻未来;这样才不至于经常手足无措。
1F
典型的时代在发展
B1
@ 段先森 确实是,感受明显。